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会报告
大会报告

杨春生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

广州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研究院院长、教授



报告题目:From AI to AI+---AI 如何赋能数字仿真

个人简介:杨春生,广州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研究院院长、教授,加拿大工程院院士,福耀科技大学杰出访问教授,佳都科技集团首席技术专家,广东省人工智能行业协会智能制造委员会主任,加拿大卡尔顿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华东交通大学兼职教授,博导。曾任加拿大国家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日本名古屋工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加拿大国家科学与工程委员会(NSERC)、爱尔兰科学院、荷兰科学院等学术机构的学术评委,国际应用人工智能学报特邀编委,第17届应用人工智能国际会议和IEEE CACWD2016大会主席。多年来一直从事智能推理、机器学习、智能系统、预测运维等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在人工智能应用领域为复杂系统的智能维护研究开发了颠覆性的PHM(系统预测运维与健康管理)技术,并成功应用于航空航天、铁路运输、能源管理等不同工业领域,极大地提高了复杂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报告摘要:尽管人工智能(AI)诞生不到70年,但她已经经历过二次大的浪潮,给人类社会和日常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和影响。报告人结合自己30多年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开发的经历和经验,在回顾人工智能发展历史的同时,对人工智能前面二次浪潮做一个简要的介绍,对正在到来的第三次AI浪潮和AI+做一个前瞻性的展望。报告将以AI在智能焊接仿真技术中的应用为案例,展示AI如何赋能数字仿真和提高仿真准确性。



王积鹏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研究员

报告题目:智能无人集群试验训练仿真评估方法

个人简介:王积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研究员,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长年从事信息化体系工程总体技术、体系仿真技术、电子发展战略研究等工作。曾任国家重点武器装备研制项目区域综合电子信息系统常务副总设计师,武警信息化建设总监督师,蓝海信息网络示范系统总设计师等重大型号技术负责人。先后获得国家级及省部级科技奖励30余项。

报告摘要:无人集群作为“改变游戏规则”的新质力量,是智能化发展的重要方向。报告人团队针对无人集群试验理论和方法发展需求,重点开展无人集群去中心化控制模式、对抗环境下集群自组织行为仿真机理、无人集群虚实混合仿真试验集成管控等关键问题研究。报告主要从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的三个方面介绍团队的成果,为智能无人集群试验训练理论的发展和试验环境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该成果获2025年中国仿真学会科学技术奖创新技术一等奖。


杨灿群

国防科技大学天河工程 副总设计师


报告题目:热--化多效应超大规模并行仿真技术及应用

个人简介:杨灿群,国防科技大学天河工程副总设计师,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主任,中国仿真学会CAE专委会副主任,军队科技领军人才。长期从事高性能计算技术研究,承担了银河、天河超算系统等国家重点型号工程,在超算基础软件研发上做到自主可控,在自主超算推广应用上取得显著成效,在核心工业软件攻关上实现重大突破,为我国超算系统首次荣登世界榜首、六次蝉联世界第一做出了突出贡献。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牌和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奖,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各1项,部委级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

报告摘要:基于天河E级超级计算机,研发国产CAE仿真软件,构建软硬件融合的双自主体系,对于突破核心工业软件被国外“卡脖子”具有重要意义。报告介绍显式动力学仿真软件GalaxyEDS的研发与应用新进展,主要包括热效应-力学响应-化学反应等多效应耦合仿真、时空多尺度协同仿真、百亿网格超大规模并行仿真等技术突破,高能材料的泄漏、扩散、燃烧、爆炸和毁伤的全链条高精度物理仿真工程实现,以及GalaxyEDS在装备研发、能源安全等领域的工程应用,分享核心工业软件研发经验,助力国产工业软件生态体系建设。


赵锋

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 教授


报告题目:面向适应性试验评估的电磁环境模拟技术及应用

个人简介:赵锋,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电子对抗仿真与评估等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讲授“电子装备仿真试验与评估”、“电子系统建模、仿真与评估”等课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防 973项目、武器装备预研项目等项目20 余项。发表SCI论文30余篇,出版《组网雷达系统建模与仿真》、《雷达电子战系统仿真与评估》等专著3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科技奖励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报告摘要:环境适应性试验评估是提升电子信息装备电磁环境适应能力、增强作战效能的必经之路。团队针对电子信息装备“摸边探底”试验评估需求,采用建模仿真新技术从模型准确性、样式覆盖性、模式灵活性等方面提升了电磁环境模拟能力。报告主要介绍典型目标电磁散射特性建模与雷达回波仿真、对抗电磁环境自适应模拟方法、电磁环境模拟系统架构等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可以为电子对抗建模与仿真、试验鉴定等领域相关技术研究人员提供参考。